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意见》直指体育场馆弊病 将运用现代企业制度

[发表时间]:2014-10-24     [浏览次数]:
   现在的中国体育存在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群众有健身的想法,但却严重缺乏健身场所;另一方面,又有相当数量的体育场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种矛盾的现象不仅屡受诟病,还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眼下,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这种情况有望得到改善。  

 《意见》直指 体育场馆弊病

  目前,中国各地公共体育场馆已达110多万个,其中大量场馆因结构布局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盈利模式欠缺等原因,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只能靠财政拨款勉强维持运营。一些场馆只好关门以节省人工、水电、维修等开支。

  这些问题的存在由来已久。因此,在新出台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育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

  《意见》直指国内体育场馆所存在的弊病,并为此开出了药方。面对这种利好政策,青岛国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阔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这次改革的力度太大了,这对所有从事体育产业工作的公司和企业都是一种利好消息。”

  让丁阔感到自豪的是,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体育场馆改革,创建新的运营机制,是青岛体育中心早在2006年就开始运作的事情了。

  “一体化运作模式” 成就“青岛经验”

  青岛体育中心是青岛国信发展(集团)于2006年11月在迎办第11届全运会的背景下接手建设的。2009年圆满完成全运会承接保障任务后,青岛市政府把体育中心资产作为资本金注入国信集团,由国信、青岛市财政按照1:1比例出资,国信下属公司青岛国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体育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

  这种从建设到运营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在国内是独一家。如今,很多地方的体育场馆都把青岛体育中心当成了学习的样板。

  自从2009年的第11届全运会结束后,青岛体育中心就在“以体为本,以商养体”的指导思想下,为体育场馆的发展摸索新的道路。他们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组织相关赛事的前提下,又积极开发场馆建设的商业价值。

  青岛体育中心一年的维护费用大约在1500万元左右,遇到需要强化维修的年份,其维护费用能上升至3000多万元。因为在前期建设中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所以,青岛体育中心在后期的商业开发中走得比较顺利。在摸索了几年后,他们在2013年度的收入就达到了8000多万元。

  如今经济效益好了,体育场馆反过来再把盈利投入到全民健身中,场馆人气旺了,继而又能带动商业开发,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有些桎梏 还需要打破

  其实不仅仅是青岛体育中心在场馆运营方面有所突破,近两年,与他们共同承担第11届全运会赛事重任的济南奥体中心也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济南奥体中心重点推动无形资产开发项目,在场馆冠名和户外广告开发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形成了开发新亮点。奥体中心“商业、体育、文化、休闲”四大核心功能逐步突显,商业运作模式成效显著。从2010年至今,济南奥体中心年均收入也能达到4000多万元。

  虽然这些体育场馆在运营的过程中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受制于一些略显过时的政策,他们的发展速度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从青岛方面传来的消息称,因为很多赛事的举办都需要走行政审批的步骤,2014年至今,青岛体育中心还没有自己组织运营过一项大型赛事。“如果那些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今后都能被取消,那对我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青岛国信文化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阔说:“2012年我们办羽毛球亚锦赛的时候,收入了1000多万元,今年没有赛事,这对我们都是损失啊。”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