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 (Buil 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发表时间]:2014-10-08     [浏览次数]:

1研究领域概述

近年来,除遗传性和病理性肥胖外,全球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不断上升,交通机动化、家务劳动电器化、上下楼电梯化和久坐静态化等为特征的现代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不足是重要因素。同时,体力活动不足也是肥胖、高血压和2 型糖尿病等非传染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针对影响体力活动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个体因素展开,对环境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和实体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两个方面,其中实体环境因素是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实体环境”指社会环境的对立面,即自然界物质组成的环境。实体环境概念过于广泛,很多实体环境如原始森林并非人类活动空间,且该领域的研究区域多为城市空间,目前多以规划学界术语“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来表示。该研究领域中涉及的建成环境主要指城市规划环境,包括建筑密度和强度、土地混合利用、街道衔接性和密度、景观审美质量等。

研究表明出行距离短、街道周边景观宜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概率增大,这有利于增加居民的交通体力活动,而有吸引力的周边环境可增加居民的休闲体力活动,从而促进居民的健康。


当我们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时,总希望出行距离短、大树成荫、景观宜人、街道布局合理等等……


有调查发现,体力活动研究涉及建成环境的文献在2003年以前的年发表量较为平稳,而2003年至2005年期间出现急剧式的增长(见下图),原因在于2003年9月《美国公共卫生》和《美国健康促进》杂志均出版了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和健康关系研究的专刊,在公共健康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2 研究领域的萌芽

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研究的萌芽诞生于环境心理学中有关外部环境对人体活动行为影响的研究。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与环境相互渗透论的理论立场超出了该领域研究的范畴,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主要是基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论。上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勒温(Lewin)提出了环境行为学著名的勒温公式:B=F(P,E) ,在此公式(即模式)中,B表示行为(Behavior),F表示函数,P表示个体(Personality),E表示环境(Environment)。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个体P与环境E的函数,即行为随着个体和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人的行为是个体和所处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3 研究领域的转型

该领域研究发展至今,研究成果很难进行应用转化。一方面,体力活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找到两者关系的有力证据;另一方面,该领域多数研究是基于环境行为学视角探讨建成环境因素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城市建设和规划部门的“空间形态”改造方式不能有效地对接。有学者指出,当前该领域很少有研究对在特定城市空间形态中发生的体力活动进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可能更具有实践的应用价值。我们发现,近些年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技术在该领域中应用不断深入,许多研究重点分析了特定空间与特定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实践应用打下了基础。最近有人撰文认为,GPS应用于邻里环境和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使得该领域的前进了一大步,他认为这是从因果关系的推断到环境暴露评估的转变,是干预实践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4 研究领域的一些不足

4.1 未确立系统的建成环境指标体系

当前,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和健康关系的研究中还存在着未确立系统的建成环境指标体系的不足。造成这方面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该领域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又是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该领域研究者多为体力活动、公共健康领域的学者,他们并不具备完善的城市规划、地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因此目前的研究中的建成环境指标一般为土地利用混合度、居住密度和街道连通性等常规指标;其次,目前的建成环境指标多基于城市形态的静态测量出发,许多建成环境指标之间建立不起良好的联系,如果能从城市形态的不同时间的纵向测量(也可称动态测量)如城市蔓延出发,则更易构建系统的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尤其是针对建成环境的定量测量。

4.2 健康指标多局限在身体形态学指标如BMI

建成环境通过影响体力活动,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该领域研究目前多以体重、BMI等来衡量健康水平。许多研究认为,BMI身体形态学指标并不适宜作为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益指标,因为体重、BMI等受遗传、饮食等的影响较大有研究对1034名波士顿青少年的BMI进行Z-core编码,并利用ArcGIS技术与户外娱乐场地、公园、公交站、地铁站、文化/教育场所、十字路口、人行道覆盖等城市环境因素进行匹配,发现两者没有一致性。





有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户外娱乐场地、公园、公交站、地铁站、文化/教育场所、十字路口、人行道覆盖等城市环境因素与BMI并无空间分布上的相关性.(引自Duncan,2012)


4.3女性、残疾人的研究有待深入

当前针对影响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测量工具极少针对残疾人进行设计。研究对象一般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对于特定的女性研究的报道较少。

4.4 GIS定量测量中的缓冲区设置问题

影响个体体力活动的城市建成环境并非整个城市空间,而是与个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定地理区域内的空间。如家庭住址的1km范围内的空间,日常通勤的道路周边环境等,目前研究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的研究多在家庭住址、学校、单位建立一定距离的缓冲区。在地理学中,缓冲区是指目标地理空间的影响或服务范围。建立缓冲区的作用一方面强调了与个体密切相关的那部分建成环境,将那些距离个体生活空间较远的空间元素排除在外;另一方面,缓冲区的建立使得不同区域的研究具备了比较的可能性。早期的研究中缓冲区一般以圆形缓冲区为主,但圆形缓冲区未考虑街道布局、交通障碍等因素,近些年逐渐被更为科学的路网缓冲区所替代。不同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应用软件创建的缓冲区形状和尺寸并不一致。此外,道路周边环境是影响人们出行的重要因素,但该领域研究中基于线要素(道路)缓冲区分析还未出现。



4.5对体力活动的背景空间研究有待深入

当前,许多建成环境因素影响体力活动的研究结果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这一方面存在建成环境指标不够系统化的缺陷,另一方面忽视了特定的城市空间与不同类型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如靠近田径场使得个体的跑步行为发生具备了建成环境条件,周边具有良好的自行车道和修闲绿道更易吸引人们骑自行车出行。随着GPS大众化应用的趋势快速发展,再加上GIS数据库要素的不断丰富,这为体力活动空间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研究领域的今后发展

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可能会在以下的一些方面有所突破:

(1)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

(2)结合食品环境的分析是趋势。

(3)建立基于计算机和GIS技术的建成环境、体力活动监控平台,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4)跨学科和跨部门的研究、政策制定和干预实践的合作更加紧密。

(5)通过国际性组织如WHO加强国际合作和共同行动。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