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发表时间]:2014-08-02     [浏览次数]: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39a030100dumj.html

1.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将对社会发展各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对高校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1]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枢,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社会的发展要求一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还需具备强健的体魄,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健康教育重任,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高校体育教学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当前,各类高校为迎接挑战陆续开展了体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认识上存在偏差,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整体上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例如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不强等等,使他们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改革建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体育教学理论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40余篇,全面了解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目前的现状以及有关专家对已进行的改革的总结和体会。

2.2调查访谈法

    对开展体育教学改革的部分高校体育部相关负责人以及体育教师通过电话或者实地进行调查,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考察改革的经验和成效,同时向有关专家了解他们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思路和理念。

2.3个案分析法:

    为了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作为个案,随机选取20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各年级本科生,了解他们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看法和意见。

2.4综合分析法

    根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3.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3.1 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际化,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和纽带。[2]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依据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系统学习教学模式建立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定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灌输式的教授给学生,教学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三基的学习与掌握,这种模式强调基础而不是选择,重秩序而不是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习惯地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体质教育,是枯燥、乏味的身体操练。[3]

3.2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重点调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走访和电话了解其它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情况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一般以教学班为教学组织形式。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然而由于各个学生在体质状况、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学习心态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如果将他们在统一的组织形式下进行学习,就过分强调了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需求。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存在明显的不足,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3.3机械的考核制度阻碍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体育达标考试是目前体育考核的一贯手段,各种体能测评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考试中,而这种考试大都采用与评定运动竞技水平类似的方法,这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运动竞技的目标是发挥人的运动潜能,这与高校体育在评价对象、目的上是不一致的。在机械的达标考核制度下,有些学生先天素质就好,对于考核标准不练习也能得高分,而有些同学先天素质就差或有身体缺陷等情况,虽经努力仍不能及格,这样的考核机制违背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

4.结论和建议

4.1强化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作用,使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

意识决定行动,高校体育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没有观念转变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高校体育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

4.1.1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主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和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素质教育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核心变革。自从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后,素质教育就被确定为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此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教育部最近起草的《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也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来规划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高校体育教学迫切需要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抓住素质教育中的身体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让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成为其他素质的载体,最终成为促进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全面推广素质教育。

4.1.2终身体育理念

   “终身体育”是一种非常适合时代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与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初欧洲形成了的一种终身教育思潮,进入21世纪这种思潮成为了很多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方针。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法国伦格兰德认为:教育应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应当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国务院早在1995年6月就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对新世纪体育的发展战略作出规划,它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要求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倡导全民“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以倡导全民终身体育为切入点,这不仅是贯彻落实宏观政策的需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4.2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改革创新

4.2.1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推行体育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需要与发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体育教学模式的重心应该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移,从以传统的体育知识、技术传授为中心,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从维持性学习转向创造性学习,从一次性体育教学转向全社会终身体育教学,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必要的“ 三基”教学基础上,关心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在给学生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培养其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才能达到体育素质教育功效的长远与近期结合、在学校阶段教育与未来终身体育结合的效果。

4.2.2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多样化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从层次上要高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这就要求高校体育要用更高的目标,更丰富的内容,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文规定: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4]

     具体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实施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例如组织与辅导课外体育活动,把其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体育课程设置要做到多层次、多类型,使体育课的内容呈多样化,使不同身体素质、体育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与锻炼,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特别使学生形成自己特别喜欢而擅长的优势体育项目,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该加大终身体育的内容,如羽毛球、跆拳道、游泳、太极拳、健美操等大众化项目,并根据地区差异和培养对象的特点,以及学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因素,将竞技性的体育内容与健身体育、娱乐体育、生活体育、保健体育等现代体育内容融为一体,使高校体育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健身、健美、娱乐、休闲的需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增强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也为将来体育兴趣的迁移提供可能和依据,实现体育生活化、终身化。

4.2.3适当延长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扩大学生健身锻炼的领域

   据调查,我国大多数高校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几乎所有学校三、四年级均未开设体育课。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综合指标,在一、二年级增长较快,三年级维持现状,四年级开始下降。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经常从事健身锻炼的能力和习惯,为了落实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受好,提高体育能力,养成经常从事健身锻炼的习惯,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来保证。为此,应当延长在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在三四年级均应开设体育课程,课程设置年限应为1—4年级,为大学生养成终身健康体育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应适当增加投资,完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增加体育活动场所,扩大学生健身锻炼的领域。

4.2.4推进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发挥科学的导向作用

    传统的高校体育考核要求学生片面地追求预定的达标分数,以此来表示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追求,这正是应试教育的具体体现,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教学的指挥棒,考核不合理我们的教学就会走回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该做到客观和全面,以检验教学水平和促进师生发展为评价的重点,做到生理素质评价与心理素质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从而由线性的体育达标评价向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质量评价转化,尽可能通过考核评价的多种作用来实施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良性反馈调节,使成绩考评真正转移到育心、育人、健身的目标上来,使综合评价反映学生客观真实的情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具体来说可以尝试建立多维度的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学生由于遗传、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体育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对学生成绩作多维度评价,既要有运动成绩的定量评价,也要有学习态度的定性评价,还要有身体形态机能变量的相对评价,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评价中得到新的前进目标和新的发展动机,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运动项目积极、合理、科学地锻炼身体。

4.2.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高低,素质教育的成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一方面学校应该体育工作的投入,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体育教师正处在世纪交替承上启下的特殊时代,肩负着重大的世纪重托和使命。必须对青年教师加强继续教育,要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进行培养,以建立一支知识广、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在从事多年的体育教学中,也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自觉不断的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积累宽广深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巧,不断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创造能力,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活动,如:举办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高校体育教师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富有感染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才会得心应手,赢得学生们的信任。

4.2.6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体育教学

     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产生强烈的冲击,体育教学也应该和着时代变迁的节拍,借助新的手段,融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丰富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与表现手段,正改善着人们的认知环境。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更有独特的优点。例如:教师可依靠多媒体设备,通过图形或动画演示体育动作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动作要领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管理与评价,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与评价分析,这样即可深化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培养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N] 人民日报,1995- 05 - 261

[2] 龚正伟  体育教学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411-413

[3] 叶清华 王爱华  素质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革[J] 体育学刊,2001(6)。

[4]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