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运动竞赛 >> 正文

[中国体育报]江苏竞技体育的“破”与“立”

[发表时间]:2014-12-14     [浏览次数]:

      从省校联办的南京工业大学垒球队获得十二届全运会冠军,到成立江苏三大球青年队,仙林训练中心体育学校与南京市栖霞中学合作办学,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出台和创新成果的涌现;从破除制度、观念、思维等障碍,到“社会化”、“集约发展”、“内涵提升”等词汇的频频提及,江苏竞技体育转型的轨迹渐渐清晰。

     突破制度藩篱,建立多元办队体制

     江苏女子垒球队队员都是南京工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成立13年来已获得了13个全国冠军。这是江苏多元办队的典范之一。“从今年南京承办第二届青奥会实践看,最大宗旨希望年轻人热爱体育、重视体育、参与体育,体育本来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体育让‘地球村’人聚在一起,这是‘团结、友谊、和平’的象征,也超越了体育本身。”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对高校办队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刻。南工大女子垒球项目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的广泛认同。据了解,目前南京邮电大学、常州大学、常州工业大学、江南大学都在与省体育局商谈,在女子橄榄、女子手球、曲棍球、棒球项目上进行联合办队。

    江苏不仅是全国最早推行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省份之一,而且在开创省队市办、省队区办、省校联办、省企联办等多种模式后,成为全国最多合作办队的省份。突破了传统专业化办队制度藩篱后,教育、资金、场地等要素向竞技体育高效集成,社会化办队模式的综合效应日益显现。与中天钢铁、海澜集团、悦达集团等企业合办的女子排球队、马术队、高尔夫球队,也都表现出了旺盛生命力。13届全运会周期社会化队伍预计将达到29支。

    江苏的竞技体育,已经从过去“圈在院子里”的封闭模式,逐步向“打开大门走出去”的开放模式转型。社会化,将是江苏竞技体育腾飞的又一强大引擎。

    冲破观念障碍,树立集约发展理念

     今年3月,江苏水上运动金牛湖基地正式启用,运动员由海边连云港的“连岛”搬至内陆南京的“金牛湖”,运动项目也由十运会前的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等5个项目,变成了赛艇和帆船两项。

     如果说备战十运会是江苏竞技体育实现的“增量”发展,那么从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始江苏更加注重的是“提质”转变。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江苏果断地裁撤了一批无群众根基、无社会效益的运动队,进一步收缩规模,集中优质资源发展优势项目、基础大项和三大球项目。据统计,近年来江苏共撤掉了4个大项、5个小项,新成立了三大球青年队等项目,逐步由“虚胖”向“精壮”转变。

    “在大项中,不要求全面开花,但是一定要集中优质资源把优势项目做强做精,提升江苏竞技体育发展内涵。”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杨国庆认为,由粗放向集约转型,不仅要体现在大项调整这个“主动脉”上,更要使精品小项这些“动脉血管”扩张有力。

     打破思维惯性,坚持夺标育人导向

    一般认为,竞技体育夺标与育人难以兼顾,训练和学习是运动员永远绕不开的矛盾体。“教育部门要把体校文化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推动提升体校文化教育管理水平。”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十分关心。

     近年来,随着江苏体教融合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用于后备人才培养。

    运动员为了国家和集体的荣誉,奉献了大好的青春岁月,不能让他们流血流汗再流泪。江苏明确在奥运会、全运会上获得冠军的运动员,退役后安排或推荐到省市机关、高等院校或省市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工作。下降60%划定退役运动员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分数线,取得相应教师资格后可到学校任教。江苏将退役运动员纳入当地促进就业政策,创建了13家退役运动员就业实习基地,实施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并建立创业“孵化器”,让运动员实现职业角色转换。

 

2014年12月12日《中国体育报》第03版:http://read.sportspress.cn/zgtyb/html/2014-12/12/content_319938.htm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