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法研究 >> 正文

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4-02-09     [浏览次数]:


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摘要:西方国家成功开展的“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运动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了学生适应的良好发展。借鉴其理论和模式,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游戏;团队;运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154(2012)03-0087-04

Enlightenment of Western"Implantable"Health PE o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of the P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ZHANG Jin-feng,WANG Man-fu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China 030024)

Abstract:The success of western countries’"implantable"health PE curriculum has effectively motivated thestudents’participation in and enthusiasm about sports,improved the students'sports ability and promoted the students'social adaptation.The paper,based on the concerning theory and mode,suggests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the reform of P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rough literature data analysis and logic analysis.

Key words:"implantable"health PE;games;team;sports experience

CLC number:G807.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2)03-0087-04

   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从目标、结构、内容、教学方法、资源开发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自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与探索。9年的时间过去了,灵活的选课方式及时尚运动项目的引入等措施的确为我们高校的体育课堂增添了许多活力,大学生身体素质缓慢下降的幅度与2005年相比也出现明显减小[1]。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是没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的观念与行为依然在大学生中未能普遍养成[2]。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需要做些什么?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开展并在我国已开始初步研究的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应该能够为我们提供基本的理论思路和具体的实践操作参考

1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概况

    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以游戏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借助集体游戏对学生思维、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各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以改善和提高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特殊设计的规则、场景及难关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游戏中隐含的运动文化的体验,巩固和加强学生逐渐形成的运动认知。该课程对学生良好运动素养的养成、积极心理状态的调整及团队意识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是结合了教育学、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的一门课程。它以Project adventure教育方案和Sport educationmodel为代表以特殊设计的游戏场景或运动竞赛为基本活动形式;以相对固定的学习团队的建立为基本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着眼于阶段目标的实现即不断出现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建立与实施;学生在伴随着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的游戏或比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对运动文化、团队文化的体验与学习,学生不再为了学习运动技术而学运动技术,不再为了学习运动文化而学运动文化,每个人都自觉站在团队荣誉的高度,从团队的需要出发,完善自己,帮助别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较大程度的授权,以团队归学生所有的管理形式鼓励学生高度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对游戏角色的分配与扮演、对技战术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对游戏过程的调控与掌握、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评价与整改都随游戏进程在团队内合作完成;庆祝与分享是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教师在整个教学阶段都扮演着战略管理者的角色,既控制着整个游戏方案的发展方向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出发,又要对各团队负责人的决策、计划进行“审批”,在必要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同时还要密切观察着团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适时地提醒团队负责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参与具体行动的执行。

2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与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的比较

2.1课程目标设置方向趋同,但课堂目标的着眼点不同

    根据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受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所制约。因此,与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一样,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同样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运动素养。尽管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培养运动热情在词语的表达上有所不同,单从鼓励运动参与的角度上理解,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划等号的。真正的区别在于将总目标分解并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目标时,二者的处理方式却表现出来极大的差异。如果我们拿“肚子饿了”来比喻学生在上课前的期待状态,我国传统体育授课方式的教师则会把做好的现成的食物(运动学习内容和方式)端来,学生要做的只是拿来吃。肚子饿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已。至于饭菜是怎么做成的,营养如何搭配,火候如何掌握,我想吃的食物是什么(运动要素的构成,运动文化的体验,运动强度、密度的安排及运动方式的偏好等),学生只能是凭空想象或根本不会去想。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拒绝了这种“拿来主义”式的教学方式,他首先会给饥饿的学生提出要求:自己动手做出一顿可口的饭菜来(问题解决情境的设计),之后,会提供给学生备选的食材或提示学生获得食材的方法,至于要做什么样的饭菜,做多少,怎么做,都需要学生去体验和尝试(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过程),教师并不参与做饭的具体过程,但他会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偶尔可能会在必要的时候给以适当的提示(了解、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便于发挥主导的作用),最后,教师会和学生一起参与对食物的分享与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显而易见,后者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挑战性和结果的未知性在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体验,加强了对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刺激强度,更有利于对学生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

2.2课堂组织形式不同

    我国传统体育课堂的教学以个体学习为主,辅以临时的、机械的小组学习,成员之间彼此独立,学生的竞争意识远远强于合作意识,学习过程虽不容易受到其他同伴的消极影响,但个体的学习经验常常会有所保留,不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能力提高,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淡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体的责任感和对同伴的信任感的培养。“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将团队学习的理念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以相对固定的学习团队的建立为基础,以团队学习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严格且有序的分工合作为相互联系的纽带,共享学习资源、共闯学习难关,共创学习成就,共享学习成果。组成团队的个体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承担整体学习使命的团队成员。团队目标的达成依赖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而每一个团队成员的成功又依赖团队的成功及团队其他成员的出色表现。所有的成员都能在达成团队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信任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最充分地挖掘自己多方面的创造性潜能。团队学习形式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2.3课堂教学方法同中存异

    在我国传统体育课堂上,运动文化的理论讲授与运动技术方法的实践示范是教师最常采用的两种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部分常采用设疑提问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教学中则使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也会进行示范、讲解,并主要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组织体育教学,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与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大相径庭。首先,从游戏规则的选择上,传统教学多是将竞技运动项目中的规则直接拿来使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且常常面临高而难的要求,很多学生常因畏难情绪而放弃对运动过程的体验和参与,只有少部分学生的运动参与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则要求本班全部学生共同参与对游戏或比赛规则的重新制定过程,作为学生自己制定和乐于执行的一种自我限制,新规则在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感受运动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其次,从时间的跨度上,传统体育教学多采用零散的、片段式的方式进行,每次比赛或游戏之间关联程度不大甚至没有,且一般不参与期末的成绩评定;而“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常采用运动季或系列游戏的形式出现,每一段游戏或每一次比赛都只是整个学习周期的一小部分,每一部分都构成对学生评价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所有的环节中全力以赴才有可能取的最后的胜利。第三,从游戏的参与方式上,相对固定的团队和临时组成的小组或个体对游戏或比赛的投入程度也会有较大的不同。团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以及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和自尊心会要求、督促每个成员认真地参与其中,个体在努力地承担自己角色责任的同时,还必须督促和帮助其他的团队成员,而个体或临时的小组在参与比赛时就不会有类似的强烈的责任意识。

2.4课程资源开发程度明显不同,学习效果差异显著

    与个体的学习形式相比,团队学习形式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相对更复杂一些,为了确保团队中所有成员的学习效果,大家会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时空资源进行技战术的习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课堂内外的联系;与个体学习过程相比,团队学习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运动体验和学习经验分享,加强了学生集体智力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另外,与传统的被动学习课堂相比,“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对我国学校

    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根据唐炎和虞重干教授的研究,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的社会功能的生成机制中,主要涉及到两个环节,即:从功能取向的确立到功能行动的发生以及从功能行动的发生到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特性是制约这两个环节成功转化与顺利产生的主要内因[3]。显然,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的成功与对这两个因素积极作用的最大程度的挖掘和实现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应首先从开发这两个因素的积极作用入手,才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无论进行何种方式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师作为教育服务领域的内部员工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内因,对他们的培养与再教育显然是非常重要与基础的。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突出的特点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许多体育教师迫于高校对高学历的要求,不得不支出更多的时间考虑继续深造的问题;第二,高学历体育教师的相对较高的科研能力和相对较弱的专业技术能力的不协调与低学历体育教师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相对较弱的科研能力之间的不协调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两级分化的现状比较严重;第三,职称评定带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全身心投入。第四,随着社会对人才高综合能力的普遍要求,只满足于本专业领域技术技能学习的教师从课堂的组织、管理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越来越难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成功实践来看,能够运用管理学、组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个性化”的、敬业的、服务型体育教师必然会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主流。

(2)教师应学会授权。

    在中学阶段习惯了“被人管着”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和基础,缺乏的主要是自我管理的经验,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学会授权和引导。当然,对学生学习过程授权绝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相反,在保证教学目标如期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授权的程度越大,教师需要宏观调控的程度也就越高,难度也越大。适度的授权会激发学生运动学习的主动性、会锻炼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会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重视学生的积极运动体验。

   中学体育课堂的不良体验是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的直接根源之一。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积极的运动体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一致性,这是影响学生运动文化观念形成并由运动文化形成向运动行为转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只有具有运动能力、欣赏能力和运动热情的人才会有更大的热情投身到运动实践中来。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学生积极的运动体验,致力于改变学生的运动行为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学生只有在课上享受了,快乐了,学生才会有课下练习的可能,只有课内课外的练习时间保证了,学生增强体质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团队建设不可忽视。中国长久以来的教育体制和独生子女的家庭模式使得当代的大学生特别缺乏团队学习的意识和经历,孤独和自我封闭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以及在完成任务时对同伴的信任感和责任感,同时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之一。我们的体育健康课程在采用团队学习形式时,尤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文化的建设和团队价值主张的表达。实践证明,队名、队旗、队徽、队歌、入队仪式等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团队形式上的组建和成员的归属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4]。当然,学生对学习团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还要在日常的团队学习及成功的团队体验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巩固。总之,教师应从设计课程与团队建设入手,适度授权、宏观指导,只有让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内外体育活动的主角,高校体育教学的良好效果才能得以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才能得以达成,高校体育教学也才能迈上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47/201109/124202.html,2011-08-29

[2]万海波等.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6):65-69

[3]唐炎,虞重干.结构与生成机制:一种关于体育教学社会功能的探究.[J]体育科学,2009(6):85-89

[4]高嵘.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J].成都体育部学报,2007(2):116-119

[5]张凯飞.Project Adventure体育课程模式对大学生社会适

应能力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9-82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