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法研究 >> 正文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20条备忘录

[发表时间]:2012-12-18     [浏览次数]:
    我的孩子进入美国的一家幼儿园时,老师给每个家长发了一张备忘录,以孩子的口气提醒父母对待孩子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实际上是让为人父母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首先要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加了一点简单的感想在后面,希望给大家一些参考。

  1.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并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哭闹不休其实只是在试探你。

  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大多数时候,对于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心里都是有数的。有时候无理取闹是为了试探父母的底线。父母如果妥协,孩子就会得寸进尺。拒绝与约束,是爱的内涵之一。

  2.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

  父母对孩子和对其他人一样态度公正,孩子知道自己做了好事会得到表扬,犯了错要受批评,规矩立在那里,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心里就会有安全感。

  3.别给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和培养。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孩子的好习惯要靠父母从小培养。

  4.别让我觉得自己比实际的我还渺小,它只会让我假装一副超出我实际年龄的傻样。

  别小看了孩子,孩子没有被世俗污染的心灵有着大人难以企及的纯真和智慧。

  5.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在人前指出纠正我的错误,我会感到很没面子,进而和你做对,你私下的提醒,效果会更好。

  小孩子也有自尊心,“当面教子背后说妻”并不全对,教子也要顾及孩子的脸面。

  6.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是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我们大人也是不断地在犯错,我们很容易就找理由原谅了自己,也应该做到原谅孩子,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不要对孩子犯的错上纲上线地去批评。

  7.当我说“我恨你”的时候别往心里去。我恨的绝对不是你,我恨的是你加在我身上的那些压力。

  气头上的话不要记恨,关键是不要让事情发展到让孩子口不择言的程度。

  8.别过度保护我,怕我无法接受某些“后果”。很多时候,我需要经由痛苦的经历来学习。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孩子,一辈子难有自己的主张。让孩子逐渐独立于父母才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9.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时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而已。

  孩子本能地会用装病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有的老婆也会用这种办法引起老公的注意)。出现这种情形,要检讨自己是不是对孩子的关注太少了,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

  10.别对我唠叨不休,否则我会装聋作哑。

  想要孩子听话,大人要会说话。唠唠叨叨就属于不会说话。

  11.别在匆忙中对我允诺。请记住,当你不能信守诺言时,我会难过,也会看轻你以后的许诺。

  言而有信,这是让孩子听父母教导的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大多数的父母都做不到,所以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听话。

  12.我现在还不能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虽然有时候我看起来挺聪明的。

  这个我家三猪最典型了,看他费劲地解释一件事,我表面上聚精会神地聆听,心里早已打滚笑翻。

  13.别太指望我的诚实,我很容易因为害怕而撒谎。

  不要把学龄前孩子的谎言看得太严重,找到他撒谎的原因,解决根本问题。

  14.请别在管教原则上前后不连贯、不持续。这样会让我疑惑,进而失去对你的信任。

  孩子的记性好着呢, 父母一时兴起对孩子朝令夕改,就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不再相信父母的种子。

  15.当我问你问题的时候,请别敷衍我或者拒绝我。否则我终将会停止对你发问,而转向它处寻求答案。

  这是和孩子建立沟通渠道的起点,千万别破坏了它。如果孩子问的问题自己不懂,要诚实地告诉孩子你也不知道,你会去查书找到答案,然后再告诉他。

  16.我害怕的时候,不要觉得我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试着去了解,便会发现我当时有多恐怖。

  孩子的恐惧是实实在在的,很多成年人也会害怕一些在别人看来很可笑的东西。要认可孩子的感觉,尽可能去化解他的恐惧感,并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保护他。

  17.别对我讲或暗示你永远都正确、无懈可击。当我发现你并非如此的时候,对我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

  好父母并不是完人,而是懂得怎么去爱孩子的人。

  18.别认为向我道歉是没有尊严的事。一个诚实的道歉,会让我和你更接近,更尊重你,感觉更温暖。

  肯向孩子道歉的父母一定能和孩子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19.别忘记我最爱亲自尝试,而不是被你告知结果。

  放手让孩子去亲身体验吧,自己发现真相才会激起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

  20.别忘了我很快就会长大,对你来说和我一起成长是很不容易的事,但请你尝试一下吧。

  养育孩子的过程真是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父母不能固步自封,要跟上孩子的脚步,才会一直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最终和孩子成为亦母(父)亦友的关系。

(蔡真妮,旅美作家,著有《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等书)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