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改革 >> 正文

熊丙奇:教育管理不改革 学校体育难回归

[发表时间]:2014-03-12     [浏览次数]:
   接连发生的学生长跑猝死事件,让社会对学生的体质状况深为忧虑,同时也担心学校体育的走向——如果教育部门、学校担心出安全事故,纷纷取消中长跑项目,那么,学生的体质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好在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都表态,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以各种借口取消学生的体育运动。

  体育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制度,建成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为导向的学校体育工作促进机制,并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公示。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这些“药方”的效果有待观察。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弄虚作假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推进的结果就可能是,在排名的压力下,各地大搞形式主义,所有学校学生或许能“测出”很好的体质,而实际情况却不一定如此。

  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教育部门更重要的作为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匮乏的问题。多年前,教育部就曾要求确保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可这一措施在不少地方未能实现,否则也就不会存在中学生运动会取消中长跑项目的问题了。长期坚持锻炼的学生难道怕跑1500米、3000米?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少学校缺乏体育运动的场地,学生集中锻炼就像“下饺子”,导致每天锻炼一小时流于形式。

  二是落实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管理部门认为,将学生的体质测试情况纳入学校的政绩考核,就会引导学校重视体育,这并非教育家办校的思路。我国的学校体育边缘化,除了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还与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有关。学校一切工作主要围绕高考转,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另外,校园安全也是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应试教育与安全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学生被“圈养”,体育锻炼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影响了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不少男孩、女孩,现在就成了“宅男”“宅女”,到了大学,没有体育运动习惯的问题会更加突出。

  学校体育要做得风生水起,关键是学校要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不受过多干扰。学校可自主设置体育项目,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当前,有很多学校上体育课,只让学生训练体育达标测试的项目,这让本来具有吸引力的体育课也变得面目可憎。如果学校设立各类体育运动队,让学生自愿参加,上课就在运动队里训练、比赛,这不就增加了体育运动的乐趣了吗?通过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然会在比赛中得到提高。

  三是推进考试评价社会化。目前,有人提出,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由此引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这仍旧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模式。要让中小学自主办学,就有必要推进考试评价社会化。学生参加升学测试,是学生自己的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考试社会组织,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校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模式。按照这一改革精神实施考试评价社会化,中学就可自主教学,大学则可依据学生中学平时成绩以及社会评价成绩,选拔录取学生。

  说到底,在“教招考一体化”的教育管理、考试体系中,学生体质下降难以避免。不纳入考试,体育被边缘化;纳入考试,体育将应试化,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整体改变学生的体质状况。如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学校体育要回归本质,也需要推进教育管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原载于2013年0308期《江苏教育报》)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