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改革 >> 正文

探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4-02-09     [浏览次数]:

探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龚顺树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教育的坚定决心。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需要创新,需要改革。本文将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与剖析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一、多元化的现代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内在规律以及社会背景来确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体育课程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

  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以体操、田径、球类和健美操等基础性项目为主,强调普及性,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及掌握运动技能有很大促进作用。这类传统体育项目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被证明是有价值的,在新的历史阶段与新条件下可做一些改革以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从2003年开始,高校挖掘出更为多元的体育内容,如体育经费充足的院校新建了场馆,让壁球、冰壶、攀岩、街舞、健美操等新兴运动项目融入了体育课,给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学校要从实际的体育教学本性出发,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与设置教学内容,才是解决教学事故和学生被动应付等问题的关键。一味淡化知识技术教学,降低动作标准要求,减少学生在课堂中运动量的方法,会使高校体育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功能与价值。

  二、因材施教的体育课

  体育课的结构,是指构成一节课的各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顺序、教授方法以及时间分配等。传统体育教学结构是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模式。现代体育教学注重对体育基础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课程的探讨,已不再局限于一般教育理论上,而是运用教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理论,从更高层次上构建新的结构理论。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需求,安排课程的内容、节奏、密度,才能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科研教学增强学生体质

  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至今已有5年。不久前教育部体卫艺司王登峰司长透露,从今年开始公布各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这一举措将促进普通高校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科研水平。各高校应组织本校教学与科研互动团队,发挥集体智慧,将研究的课题成果创造性地同实践教学相结合,解决当前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实际问题。只有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才能使体育科研中有新课题、新动向、新成果。

  四、体育与健康综合评分

  学校体育应具有普及性、基础性、便捷性这三个显著特征。因为多数大学生已成年,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特征相对稳定,表现为肌肉运动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反映人体体质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与行为(性格)。其中先天遗传因素占50%、环境(家庭、学校)占25%,自我成长(社会)占25%。由此要加强后天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一般情况下,运动成绩和素质水平成正比,所以将健康水平与体育课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方法更加合理。结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应将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课相结合。体育健康课综合考核评分方法涵盖大学一二年级时学生的体育课素质、技能、理论课成绩,三四年级时学生的公选课的素质、专项、出勤表现等成绩以及每年进行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健康测评。

  体育与健康课综合评分,可淡化考核体系,综合考评方法体现公开、公正;理论课开卷考试,让学生加深对体育知识理解,培养具有一定体育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分季节进行素质项目测试,贯穿到各学期课堂教学中,不可突击测试以防控风险等。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退休体育教师,副教授) 李雪颖整理

XML 地图